科技赋能城市安全发展成为全国样板,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首战全面胜利,在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合肥新篇章。
十年来,全市亿元GDP死亡率由2011年的0.122下降至2021年的0.029,下降比例为76.2%;事故死亡人数由2011年的444人下降至2021年的334人,下降比例为24.8%;较大事故起数由2011年的7起下降至2021年的1起,下降比例为85.7%。2021年,合肥荣获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为全国唯一省会城市。今年1~8月份,全市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呈稳定向好态势。
深化改革 勇担应急管理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部署。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合肥整合了9个部门、5个议事协调机构的13项职责,成立市应急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负责统一推进安全生产、消防、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健全了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制度,体现了“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优化、协同、高效”原则。
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科学设置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救灾减灾、火灾防治、防汛抗旱、矿山、危化品安全监管等内设处室14个。推进班子、机构、职能和队伍的融合,避免“叠床架屋”,真正实现“1+1>2”的“化学反应”,把分散体系变成集中体系,把低效资源变成高效资源,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
近年来,合肥及时调整市应急委、市安委会、市减灾委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按照实体化运转要求,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引领融合。积极推进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完善执法体系,强化执法力量,成立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合肥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强化执法为抓手,始终坚守安全生产基本盘不放松,为开启应急管理事业全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 探索安全发展新路径
如何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科里科气”的合肥选择了一条科技赋能、源头治理的方式,广泛采用新方式、新手段,为城市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然而,管网深埋在地下,桥梁矗立于空中,如何及时感知它们的异常,将风险消弭于萌芽,确保城市生命线无虞?
在网络空间搭建起一套城市生命线的数字孪生系统,每一座桥梁、每一条管道、每一处地下管网相邻空间都一一对应,城市的“血液运转”尽在掌握……在合肥,这个科幻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此前,合肥市地下管线基本上由各建设单位多头铺设、各自管理。20多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现状不明、“家底”不清。“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往往积小患成大祸。
2015年5月,合肥成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重点局、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热电集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统一监测服务”的分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多家权属责任单位及时响应、相互促进中,实现“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
2017年起,合肥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开展实施了城市生命线工程,搭建了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在线监控管理。
几年来,合肥市建立了各类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等数据库,初步构建了地下空间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互联网+”移动巡检、数据共享应用和档案资料归档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截至今年6月份,合肥基本实现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并拓展延伸至四县一市重点区域。到今年年底,风险监测预警范围将由城市生命线领域全面拓展至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功能,让城市安全韧性更强。
合肥市推进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的做法,已在全国推广。
奋勇争先 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断推动安全应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和平安合肥建设的重要保障。2021年,全市应急重点企业产值超6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产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当前,合肥奋勇争先,在“智能+”的推动下,应急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力量,应急预警更加精准,全力打造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集群。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里,消防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实时监测着火灾报警情况,一块大型蓝色屏幕上显示着接入单位和设备情况,实时更新监测数据。
2018年,消防安全云服务率先在合肥经开区启动试点工作。如今,发端于合肥的消防安全云服务已走出安徽,在北京、天津、宁波、佛山等6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截至目前,包含技术服务、产品、保险、数据四大交易中心的合肥全国消防安全“云总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消防安全云带来的产业规模效应展现出勃勃生机。数百家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设备厂家、保险公司入驻消防安全云服务平台,打通了设备制造、检验检测、工程服务、安全培训、保险等产业链上多个环节,推动合肥本土消防产业进一步升级。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安全应急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监测预警、安全防护为主体,应急救援处置、安全应急服务等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全市集聚了300家安全应急重点企业,2021年产值超6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合肥创新优势加速凸显,创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40余家,工业安全与应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机构150余家,拥有安全应急领域发明专利2000余项,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成果在国务院及十余个国家部委、26个省(市、区)、200多个城市成功应用。
勠力同心 打好抗洪救灾主动仗
2020年汛期,合肥市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全市95.1万余人受灾、23.9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
为打好抗洪救灾主动仗,合肥精准研判,科学组织。
迅速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汇总报告制度,精准分析研判雨情水情险情,为救灾决策提供支撑。
全市先后组织干部群众2400余人防守无为长江大堤;参与调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7980人,在打赢“巢湖保卫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指挥市水上救援队等45支专业救援力量,参与受灾群众搜救、转运和险情处置。
突出救灾救助保障,全市紧急采购帐篷1000顶、折叠床1.54万张、各类被褥13.3万床,全市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3.6万人,累计集中安置3.6万人。
全力抓好灾后重建。汛期过后,全市共重建房屋897户、2593间,维修加固4599户、14420间,让95.1万多名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020年汛期,面对梅雨期、降雨量、巢湖水位、巢湖蓄水量“四个历史极值”,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做到了“四个没有”,即全市没有发生人员因灾伤亡、没有出现重要堤防损毁、没有重要基础设施受到冲击、没有重点工作受到影响,取得了首战特大洪涝灾害的全面胜利。
扎实推进 突显安全宣传新成效
近日,市安委办牵头打造的首座市级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建成并亮相。主题公园充分利用四季花海公园原有绿化景观,将应急安全知识自然融入公园整体环境,成为集城市观景、休闲娱乐、特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安全主题教育基地。通过融入多种安全文化元素传达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居家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应急避灾等应急安全知识,使公园成为集安全文化宣传、联系群众、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公共文化载体,让群众在游园的同时“情景式”汲取相关知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近年来,合肥坚持深化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2021年4月份,市安委办印发《合肥市安全宣传“五进”两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市累计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1.02万场,受众105.32万人。
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合肥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鼓励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开设安全选修课,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将安全宣传纳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中。
合肥还规划了市级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合肥科技馆新场馆内设置“安·危”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置多个安全主题区,涵盖60余方面内容。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今后,合肥将继续强化事故灾害防范应对,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忠诚尽职、担当尽责,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当好合肥高质量发展“守夜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