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合肥一个都不能少

创建时间:
2022-09-23 21:59:31
来源:
合肥在线
编辑:
史世明
请用手机观看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0.26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动态消除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基本实现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组建3316个家庭医生小组等。十年来,合肥走出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着力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

一路征程,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的十年,是大力推进“健康合肥”建设的十年,是合肥卫生健康事业进步巨大、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

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健康合肥战略,让合肥人民健康得到坚实保障。在做好科学谋划的同时,合肥加大健康合肥行动推进力度,扩容医疗资源、普及健康生活知识、扎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全力打造健康安全环境。

作为拥有近千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合肥始终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导向,紧扣群众健康需求。

日前,作为合肥市养老民生工程,合肥市二院老年护理院顺利完工。项目正式投用后,将有助于改善合肥东部片区和全市老年人养护设施不足的现状,充实合肥市医疗养老资源体系;合肥新站高新区老年护理院、骨科和口腔专科医院整体工程正拔地而起。该项目以“医疗综合体”为设计核心,旨在为周边居民提供集老年护理、专科及综合医疗于一体的一站式医养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

这十年,合肥不断优化扩容医疗卫生资源,卫生供给资源有效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543家,增长68.72%,每千人口床位数7.24张、执业(助理)医师数3.26人、注册护士数4.09人,分别增长53.39%、68.04%、77.83%。

为更好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卫生健康服务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合肥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十年里,全市三甲医院从8家增加到15家,4家市属医院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建成国家级卒中中心2个、胸痛中心2个,建成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省级(基层)名中医工作室5个;成立市级医疗质控中心57个,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率分别达到50%和70%的国家标准,无院感事件发生,市属医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覆盖率100%。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这十年,合肥扎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人民健康安全得到坚实守护: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慢性病防治取得卓越成效,其他传染病防治也取得显著成绩。

慢性病防治稳步推进有成效,培育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7个。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惠及14万余居民,8000多名早诊患者获得及时救治,荣获“国家癌症防控平台卓越贡献奖”。全市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实现全面消除目标,连续10年未出现本土感染疟疾病例,顺利通过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针尖大的眼,可进斗大的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合肥科学高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坚持以快制快、以变应变,以须臾不放松的严谨态度,强化预防预警措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坚定信心,稳扎稳打。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市没有实行区域静态管理,没有停学停诊停工停业,没有关闭高速公路道口和国省干线,没有发生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短缺。一句“来的都是客人,返的都是家人”更让无数群众在疫情防控的紧张中,寻得温暖与真诚。这条全市上下用严谨与温度编织出的公共卫生防线,呵护生命健康,守护万家灯火。

医疗防治网越织越密

“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让基层医疗防治网越织越密,也让合肥市民健康生活越来越有“医靠”。

家住庐阳区海棠街道的秦女士与爱人由于工作忙碌,计划中的孕前检查一直未完成。日前,一条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短信发到秦女士的手机上:我院正实施免费孕检,还提供不同体检时间,供您选择。看见信息,秦女士与爱人就商量报了名。

“在家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免费孕检服务,不用去大医院排队,还有多个时间段可选择,非常方便。”秦女士笑着说。报名后没多久,社区医院便为她预约好了孕检时间。

面对秦女士等群众迫切需要高效优质医疗资源的期望,这十年,合肥市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夯实基层卫生基础,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打通堵点难点,将优质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乡镇。

“以后再也不用跑到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极大方便了我们这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在瑶海区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老年患者高兴地说。

2020年,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卫生服务中心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有效缓解了该社区群众看病难题。在该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可进行影像、心电、数字化门诊及住院远程会诊。市二院还派出多个临床专家,定期开展专家门诊、专家查房等诊疗活动。

除了看病便利许多,随着紧密型医联体工作持续推进,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方便。

“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在双向转诊系统、医学影像云系统、电子健康卡系统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打造了医联体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市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医联体内医生可在线上调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健康信息,及时追踪了解患者诊疗过程。

“重病大病省市医,轻症保健基层看”,既能及时看好病,又少了不必要的路途奔波。目前,合肥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经验在全省推广,基层诊疗量占比(不含省属医院)提升至66.74%。

通过不断夯实基层卫生基础,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扩容,提升基层医疗人员能力等措施,合肥着力为群众营造更加方便、安心的就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32个,增长70.5%;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248人,增长175.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963人,是十年前的2.7倍,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这十年,合肥还全面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目前,全市共组建3316个家庭医生小组,签约244.57万人,签约率31.4%,有偿签约履约进度达95%,家庭医生走进千家万户,充当起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全民医保向纵深推进

健康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而“看病”问题也是不少人的急难愁盼。如何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急,切实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在扎实推进健康合肥建设的十年里,合肥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出合肥答案。

今年5月30日,合肥市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执行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专项)中选结果,共16个通用名、42个品种中选。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48%,最高降幅73%。以临床用量较大的甘精胰岛素为例,每支从183.1元降至72元,每位患者每年可降低药品费3000元左右。

为减轻“看病贵”压力,这十年,合肥全面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创新推动国家谈判药政策落地,建立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平台,及时遴选替代药品,切实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增强药品保障能力。

以往,医保账户为个人累积式,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的个人账户累计差距大,家庭之间个人账户也不能用,造成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为更好解决职工医保参保人员门诊保障问题,切实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肥市于2022年1月1日在全省率先实行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通过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参保人的门诊待遇水平。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医保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每一位参保人。如何兜牢民生底线、让医疗保障网更密实?十年来,合肥不断将全民医保制度向纵深推进,成功获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率先出台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实施方案,创新异地就医管理和备案措施,在便民利民的同时,让医保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除此以外,通过建立严格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合肥扎实做好医改政策效果评估,保障综合监管落实落地;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人民健康获得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过往十年,合肥市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人均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2012年的76.83岁提高到2021年的80.26岁;孕产妇、婴幼儿及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抚今追昔,彰往察来。未来,合肥卫生健康系统将坚定信心、担当作为,用笃行的画笔绘制健康合肥画卷,在新征程中涂抹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