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向未来

创建时间:
2022-07-14 09:15:40
来源:
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编辑:
杨琼
请用手机观看

时间,是万物的歌咏。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如同一颗裂变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在合肥大地不断拔节生长,塑造出一座“科里科气”的城市。

2016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与科技创新同行,向星辰大海进发,迈过了一个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的十年。

十年,初心不改。从“创新高地”到“创新之都”再到“科创名城”,变的是合肥对自身定位的不断提升,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十年,勇毅前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合肥一路奔跑,勇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一个个“国之重器”迎来高光时刻,一项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一批批重大科技项目竞相落地。

勇攀科创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2009年,从中国科大博士毕业后,王亮进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来不及欣赏科学岛上宜人的风景,便一头“扎”进“人造太阳”的研究中。

“人造太阳”,学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它寄托着中国人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憧憬。

“当时,EAST装置已经完成建设,开始进行放电实验。我主要参与装置的诊断系统工作。”王亮说,对装置进行诊断相当于人体测量,可以了解实验的温度、密度等各类参数,加深研究人员对装置运行的物理理解,从而推动实验开展。

核聚变研究对于开发清洁能源意义重大。科学界的终极设想,是在超高温条件下将海水中富含的氢的同位素氘与氚进行核聚变反应,从而源源不断产生清洁能源。

这一目标何时可以实现?王亮说,他们已制定好规划,正朝着最终目标一步步推进。去年12月30日,“小太阳”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可以说,经过多年投入,合肥热核聚变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合肥瞄准国际前沿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路子走对了!”王亮说。

时间回到2017年,合肥迎来历史性机遇——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王亮所在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依托之一。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合肥的创新步伐迈得更加坚定从容,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重大项目强力推动。对标国家实验室,合肥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组建运行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加快组建环境研究院、未来技术研究院……

——“国之重器”集群发展。目前,合肥布局大科学装置12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合肥正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合肥,惊艳了世界。

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当今之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二十、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综合创新实力再攀“高峰”。

力促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去年12月30日,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离子医学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正式开启质子治疗设备临床试验。今年2月20日开始,入组治疗的肿瘤患者陆续完成治疗,顺利出院。

经过数年磨砺,合肥“质子刀”陵劲淬砺,离临床应用越来越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合肥聚力推动质子治疗技术应用,发展高端医疗装备产业,不断提升“健康合肥”医疗服务水平。

这是“院地合作”的成果。2015年,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约共建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出资出土地,占股70%,研究院出人出技术,占股30%。

除了重大产业项目直接对接,如何让岛内“成果”在岛外“开花”形成常态化?

2014年,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鹊桥”。

一头连着科学岛,一头对准市场。合肥创新院有什么不一般?坚持产研一体,和企业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出资金提需求,岛内出成果,跟进再研发;同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立之初便注册设立合肥创新院公司,遵循市场规则和需求推动成果转化。

“对科技团队早期项目,风险投资不愿投,企业化运作让我们离市场更近,更易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孵化。”该院副院长黄叙新说。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已累计投资孵化企业300多家,其中4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企认定。

“岛内”与“岛外”的联动合作,只是合肥加速“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肥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大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

中科大先研院是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依托各自优势、谋求创新发展的结晶,率先在安徽省举起协同创新大旗。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我们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奋力推进国际一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刘辉灿说。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298家,培育高企90家,注册资本金超22.2亿元,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

如今,除中科大先研院、合肥创新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院等一批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攻坚拔寨,“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创新体系业已在合肥“生根”。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应用市场。

目光转向巢湖北岸,安徽创新馆也在加速破题。

2019年,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开馆运营,致力于为高校院所、企业、资金、市场等“牵线搭桥”,打造科技大市场。

这里,除了全方位展示安徽创新成就,还搭建起科技信息、资源、成果等交易的“网上商城”。高校院所有科研成果、企业有技术需求,通过场馆交易平台线上发布后,管理人员线下撮合,省市投资基金同步跟进。

“开馆3年来,创新馆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20多场,发布科技成果近2000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400亿元,服务企业超8000家次。”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不曾停歇。

为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合肥设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实现周周有路演,加速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

数据印证成绩。2012年以来,合肥国家级高企由615户增长到4578户、增长了6.4倍。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增上市在审企业11家,创历史新高,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境内上市企业71家,居省会城市第7位,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居省会城市第4位。

优化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2016年在中国科大读研期间,范超和室友韩东成便开始“不安分”起来,两人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达成了另外一个共识:创业。

创业,首先要确立方向。“当时互联网行业很火,但我们商量后,还是决定不搞模式创新,要做就做硬科技!”回想创业初期,东超科技总经理范超记忆犹新。

认真思考后,两人毅然定下光学显示方向,并大胆抛弃传统显示,选择了空气成像技术。随后,范超和韩东成注册成立公司,和老师、同学一起在实验室做出了样品。

然而,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身份的转变,让两人一时间难以适应。“搞科研和办企业相差太大了。”范超说,为创业最关键的资金问题,他们就愁了很久。

好在,转机很快到来。2017年,合肥高新区举办“合创汇”创业比赛,听说有直面投资人的机会,范超和韩东成立马带着项目参赛,并在决赛中拿下大奖。

没过多久,合肥高新区种子基金出资800万元,投资东超科技。种子基金以扶持早期小微企业为目的,并给予企业实控人按利率回购部分股权的优惠政策。

“这笔资金当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范超说,合肥投资不看重企业体量,看重企业的核心技术含量和产业的创新性。在政府支持下,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小试、中试,到规模化量产,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东超科技的诞生、成长、壮大,源自根植合肥这片创新热土。面对未来,范超信心满满:“合肥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环境越来越好,在各类创新政策的支持下,相信我们会越走越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颁布市科技创新条例,出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市科创集团,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强化科技与产业、人才、金融等对接融合,厚植创新沃土。

在财政投入上,合肥每年拿出上百亿“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引导母基金、总规模5亿元的市种子基金,引导带动2020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2%,居省会城市第3位。2012年以来,合肥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4.2%。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合肥,不仅有创新企业“大有作为”的天地,更有创新人才“大显身手”的舞台。

目前,合肥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1.4万余人……如何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合肥聚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绘就科技创新好风光。

为了让创新人才心无旁骛做科研,合肥将“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具体细化成“十条负面清单”,纳入市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督查范围。

服务暖人心、关怀留住心。去年2月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合肥给予5位院士每人补助经费200万元,用于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活。同时分别给予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0万元、500万元经费奖励,用于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去年底,合肥还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时间为每年9月20日,以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合肥不仅拥有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还有着令人舒适的生活环境。”合肥学院德国教授汤卫思说。

“这座城市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让我所在团队的科研力量越来越强。”合肥泰禾智能公司负责全球首套智能装车系统研发的张杰博士由衷感叹。

如今,在合肥,种种创新激励制度,正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科技创新之路一向被称为“一场沉默的长跑”,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新征程上,合肥将满怀创新激情,永葆奋斗韧劲,用汗水、毅力、拼搏攀登科技高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葛清政 杨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