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 从旁听生到上进生

创建时间:
2022-07-12 09:42:44
来源:
合报全媒体
编辑:
杨琼
请用手机观看

江海交汇,平原阔野。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是长三角。

临江近海,承东接西。这里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这里,是合肥。

从呼应浦东开发,建设新合肥迈入“旁听”行列,到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插班”学习,再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挺身跃进“正式生”,合肥全面“入长”,G60科创走廊延长拓宽,战新产业高效承接,一体化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轨道交通加速汇融……

十年,足以积沙成塔、积水成渊。

发展“主力军” 加速“圈”进长三角

向西看,沃土广袤无垠,如何贯通东部临海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

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点将”合肥,合肥都市圈站守长三角向中西部延伸的重要枢纽和西大门,自此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

近十年间,“极圈”不断扩大,从合肥“单枪匹马”到多次扩容“众木成林”,细数合肥都市圈不断壮大的“朋友圈”,更是合肥“引领皖中、带动全省、融入长三角、联动中部”的能级迈进。

机器轰鸣,圈内脉络一一畅通。轨道交通“圈”出效能,商合杭、合安高铁相继开通运营,合肥与芜湖、桐城实现高铁互通;合新高铁、巢马城际铁路、合肥新桥机场S1线加快建设,沪渝蓉高铁合宁段与合武段、合新六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圈”出速度,合宁、合安、合芜高速扩容和滁淮高速竣工通车;德上高速合枞段、岳武高速东延无岳段、明巢高速合肥段等项目加快建设,由合肥出发的高速公路已覆盖都市圈内所有市、县。航空航运“圈”出视野,合肥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肥东白龙通用机场主体完工;引江济淮航运工程续建、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工程持续推进……交通互通互联为合肥都市圈赋能长三角一体化构建畅通框架。

回顾合肥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建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黄俊总结:“目前,圈内公路密度超过18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200公里,航道总里程3500公里以上,公路、铁路、空运、水运立体衔接联动的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

基建就绪,产业蓄势,圈内一体化产业链不断“增肌健体”。

近年来,合肥在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基础上,牵头组建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专项产业联盟,促成合肥维信诺与安徽精卓光显成功签约,中国声谷·舒城声光电产业园揭牌……以产业合作园区为载体,合肥聚力打造区域产业合作平台,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等产业轴带发展,积极申创合肥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提升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共建水平,助力都市圈一体化产业链建设。

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合作共建,让都市圈与长三角深度衔接。近十年,合肥都市圈先后与杭州、上海杨浦、宁波等城市开展战略合作,城区对口合作和开发园区共建让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环环相扣”,彼此赋能。

2022年第一季度,合肥以5.3%的经济增速,位列长三角万亿城市首位,合肥都市圈更是实现生产总值6489.9亿元,占全省62.7%,区域增长引擎动能十足,长三角一体化锦上添花。

创新“策源地” 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7月,沿着江淮运河一路向西,和天气一样火热的,还有马力全开加紧建设的合肥药谷科创产业园。作为长三角 G60科创走廊唯一生物医药示范园,合肥药谷科创产业园的建成将为大健康产业汇聚优质创新资源。肥西产城控股集团产业促进部部长陈丽娟介绍:“今年4月,示范园内的合肥药谷科创产业园项目也已开工,总投资约16.9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医药研发生产企业的集聚地,为打造长三角科创服务共同体贡献力量。”

除了生物医药示范园建设,在建设长三角重要创新策源地中,合肥身影已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常客”。

近年来,合肥先后挂牌5家G60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成立2个产业联盟,《合肥市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加快推进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政策“背书”。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中,2021年,合肥市来自长三角区域新签约项目107个,投资总额465亿元,宁波均胜、长阳科技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合肥。

同时,各类长三角协会联盟陆续成立,“春笋”破土,生机盎然。

在科创、产业、环境、公共服务,合肥先后牵头成立或加入长三角先进计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等跨区域联盟,搭建合作平台,延伸产业链条。由合肥牵头组建的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为实现长三角多样、泛在的算力互联互通贡献了“合肥速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今年不仅多举措促进各类高精尖技术和产品走出合肥、汇入长三角,还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培训,加强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成立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联动海内外资源,为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创新生态。

产业是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技术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聚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合肥国家实验室全国首批挂牌并设立上海研究基地,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与上海光源在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应用及大科学装置共享等领域成为合作“密友”。各类科技要素在长三角区域碰撞火花,截至目前,合肥近千台套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7家企业实施面向长三角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14家企业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福祉“聚宝盆” 民生服务互联互通

自2021年2月19日起,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网上迁移工作,解决了长三角地区的户籍居民跨省迁移户口“两地跑、多次跑”的困局。启动不到一周,合肥就迎来了第一笔长三角跨省户口迁移的落户业务。来到业务办理大厅仅5分钟,通过人才引进政策从上海落户合肥的徐先生就拿到了新的户口本,成为“新合肥人”。在公共服务一体化中,合肥已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了“一网通办”,长三角公积金跨省提取正式上线;异地就医扩大结算范围,2021年长三角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6万人次,医疗总费用4.56亿元。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质医疗、教育、文化资源汇涌合肥,百姓的“幸福半径”持续拉长。

去年5月1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作为安徽省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共建的首批国家级试点项目,在合肥动工。目前,该中心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最快明年试运营,2023年一季度即可开诊,让合肥乃至全省儿童即可就近享受国家级优质儿科医疗服务。今年,“长三角(安徽省)精准医学创新中心”通过“云洽谈”牵手合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将为“健康合肥”增添底气。

共享优质资源,更要共建美丽家园。近十年,合肥积极推动建设长三角区域绿色共保协作制度和地方标准,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一体化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一体化,合力提升联合监测、应急联动和协同处置能力,共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巢湖十大湿地、骆岗中央公园、城市雨污分流等重大工程陆续启动,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愈发洁净葱郁,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为长三角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