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清明节,出人意料的没有“雨纷纷”,一片片黄澄澄的油菜花和一树树灿烂的桃花还有一群群扫墓的人,打破了山村田野平时的寂寞。在所有的祭奠活动中,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附近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墓前,祭奠活动尤其引人注目:三三两两的小学生来了,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来了,市、县教育局的领导来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乡亲来了。这些不约而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共同向一位平凡的农村小学老师——冯荣传表达深深的哀思。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比如选择去升官,去发财,但不可以设计的是如何拉开和拉上自己的人生大幕。出生于1947年12月20日的冯荣传,从1974年到长丰县造甲乡的这个最偏远的冯巷小学当民办老师开始,他的人生就定格在那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了,而这一定格,时间便飞逝了30多年;2007年11月15日,距冯荣传退休只有35天的时间了,还是冯巷小学,还是四年级教室里那小小的讲台,正在上课的冯荣传刚刚写完最后一行生字,便猝然倒下,像士兵战死在沙场,他倒在钟爱一生的讲台上,完成了一次让无数人感动的最伟大的“谢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冯荣传的猝然离去,让他的家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他的乡邻至今遗憾。他的老伴徐庆英每当讲到此处便泣不成声,她说;他要是在家病个十天半月死,让我服伺他几天,我心里也好些,可他竟没留下一句话……。是的,他没留下一句话,但是,他用30多年书写的人生,将留给世人太多的、很久的怀念。
一、留爱——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这句平常我们说了无数次听了无数次的话,在冯荣传留下的那叠帐本和欠条上无声地被诠释了。
冯荣传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叠帐本和几张欠条。帐本上除了记录学校的开支明细外,就是他前些年为学生垫付的学费、书本费,有的用红笔划去了,那是已经还了的;更多的是没有划去的。那几张发黄的欠条是学生家长的借据,数额最小的75元,最大的535元,总计3000多元,这些欠条最早的是1998年的,而冯荣传2000年转正前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百元,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这些“私帐”,冯荣传从没对家人说起过。这些钱,当然是都花给了他的学生。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认识冯荣传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冯巷村旁边有一条小河,两块木板搭成的简易的小桥,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地。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冯荣传总是牵着孩子们的小手走出校门,再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小河。年龄太小的孩子,他干脆接到自己家里,吃饭,辅导作业。“每次背我们的时候,冯老师累的衣服都湿透了。我们全班26个同学都去过他家,有一半的同学在他家吃过饭。”
四年级的小男孩徐满很想冯老师,冯老师对他们来说,是老师,也是亲人。很想冯老师的还有付军,那一次他患了急性肠炎,疼痛难忍,冯老师不顾自己年纪大,背他到医院治疗,又为他送水、送药,待到他病情稳定后才离开。事后付军的家人非常感动,连声说:“冯老师对孩子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关心,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太放心了!
还有徐梅,她的家境原本就十分窘迫,2003年夏天父亲
又遭遇车祸,她面临辍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冯老师立即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她家解决燃眉之急,并耐心地开导她,细致地关爱她,使她安心学习、生活。徐玉龙、徐向阳、徐玉清、、、、、有许多同学是在冯老师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小学学业。
从教30多年,当了30多年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冯荣传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他运用最多的就是赏识教育,他的同事说他经常和学生握手,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作业做的好,他就摸摸学生的小脑袋,以示嘉奖和喜爱;对高年级学生,他创设了“班长轮换制”、“超人大家族”等活动,使班级里有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让孩子爱学校,爱班集体,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进取心。多年来,冯荣传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县乡综合评比中均位居前列。
“学校的事永远比家里的事重要。”冯荣传的儿子冯宗跃这样说起父亲,以前是带着埋怨,现在是带着崇敬。那年秋天,冯荣传和儿子一起在打谷场上忙着,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冯荣传立即扔掉手里的工具,边说要到学校去看看边转身就跑。他惦记着教室的门窗是不是关好了。等他从学校回来,看到散落一地的稻子和沮丧的儿子,他说:家里损失点粮食事小,学校门窗玻璃要是损坏了,几百个孩子就要遭殃了啊!冯荣传的家离学校很近,他每天早晨7点多钟就来到学校,晚上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对学校和教师这个职业,他的挚爱,恐怕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二、留德——年年学校的综合考核和量化评比位列前茅,却年年把评优评先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在他去世后,他成了2007年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冯巷村是造甲乡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以前,这里根本没有路,一般年轻教师都不愿分到这里来。全校6个班,200多名学生,8个教师,50岁以上的有4个。作为一名老教师,冯荣传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是学生的榜样,更是年轻教师们学习的楷模,尽管他生前没有什么荣誉。朱帮军和杜罗勇是邻校的两位年轻老师,平时他们就常听老教师们谈起冯荣传,说起冯老师,他们是钦佩不已。傅德育老师是冯荣传的老同事,他说冯荣传工作中从来都是勇挑重担,学校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得失计较过。农村小学地处偏远,条件差,许多年轻老师来了,干几年又走了。离自己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冯荣传很是焦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能做的就是积极、热情帮助关心年轻教师,不仅是在工作上帮助,也在生活上关心。有的教师家里忙,他就主动帮别人值日、带课,从不计较个人报酬。他言传身教,采用随堂听课、指导写教案、帮助分析教学案例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
2005年新分配来冯巷小学的杜学兵老师家在外地,大学刚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加上水土不服,母亲病故,一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冯荣传时常从家中带些蔬菜、米面等生活用品给他,对他嘘寒问暖,钱不够用,就借钱给他用,在工作上指导他、鼓励他。现在杜学兵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他常说:“学校就像家一样,冯老师就像我的亲人。”
造甲乡中心学校的崔贤常校长每次看到冯巷小学上报的评县优秀、先进教师的名单都要问问:不是冯荣传考核的名次在前吗?为什么没有他的名字?冯荣传觉得,给年轻教师更多的机会,会让他们留在冯巷小学,这样这所学校才能继续办下去。他考虑的还是学校和那些农村孩子。虽然年纪越来越大,离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冯荣传还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先做到。建校劳动,他带领学生挖土、抬土、平土。师生们都说,“冯老师,您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歇一歇吧!”他却说:“我不累,人老骨头硬,越干越有劲!”新校址落成后,学校门前道路两边需要培土,时值初冬,天气寒冷,大家都有点畏难。还是冯荣传第一个挽起裤脚,带头跳进沟中挖土。这样的点滴小事,大家记得的有好多。
除了教书,冯荣传还是学校的记账员。作为学校的记账员,他知道学校的资金有限,而为了能把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能做的就是能省则省。学校的门窗、玻璃坏了,桌椅坏了,房子漏雨,他就从自己家里找来材料,带着工具,自己修理;学校的花草需要修剪,他主动去修剪;学校需要绿化、美化,他把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带来栽种。做这些事对冯荣传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30多年的教师生涯,让他早就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了。
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这些闪光的口号,冯荣传用他30多年默默的工作,一行一行书写着。至今,冯巷小学教师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写着冯荣传的名字。他的办公桌也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老师们都说,冯老师那么爱学校,他一定不愿意离开这里,我们不愿意擦去他的名字。他的同事们以这种方式,留着冯荣传。
三、留憾——“我退休后就专心辅导我自己的两个孙子上学。”
冯荣传不止一次地设想过他的退休生活。邻居冯先和说,“冯老师的奉献精神,许多人一生也学不完。”尽管都不愿意回忆那让人悲伤的一幕,但冯荣传倒在讲台前的那一瞬间,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了挥不掉的记忆。2007年11月15日上午11时10分,还有5分钟就要放学了,正在四年级上语文课的冯荣传还在黑板上写字,20多个孩子在认真看着。“突然冯老师向侧面的墙壁后退了几步,好像要靠一下墙角,但是没等他靠上,就倒在靠近讲台的窗户边。”当时的情形,孩子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同学们惊叫着,老师们闻声赶过来,呼喊着,可冯荣传却再也没有醒来。
那天冯宗跃在家,听到消息后他跑到学校,抱着倒在讲台前的冯荣传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爸爸、爸爸”,可是,“爸爸再也没有答应过我一声了!”作为儿子,冯宗跃说,父亲生前总是以工作为主,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忙着,他对此非常想不通,也不止一次地埋怨过父亲。父亲的去世让他明白了许多,“像爸爸那样做人。”冯宗跃是这样怀念自己的爸爸。“其实,爸爸很爱自己的两个小孙子,他常说,等我退休了,就把时间都给我自己的孙子,我带他们上课,给他们烧饭,辅导作业。”冯宗跃现在一点也不怪爸爸了,他知道,爸爸心里装着的是学校更多的孩子。
“那天我正在做午饭,听到冯老师不行了,我赶紧跑到学校,看到冯老师坐在讲台上,已经说不出话了,大冬天的,我想冯老师坐在水泥地上多冷啊,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褂子脱下来给他盖在身上。”60岁的程勋凤是冯荣传的邻居,儿女都出门打工,他一个人在家带着6岁的孙子。从孩子入学那天起,每天早晨,冯荣传手牵手地把孩子带到学校,晚上放学再把孩子送回家。说起那天的情景,老人唏嘘不已。
那天,放学的时间早就过了,孩子们拥在走廊里,痛哭着,任凭老师们怎样劝,谁也不愿意离开。村民崔群告诉采访的记者:“冯老师人好,现在去看望、祭拜他的人很多,学校的,外面的,一直没断过。那些学生看他的照片就哭。”十几年前,崔群家的牛死了,是冯荣传主动拿出400元钱资助他买了牛,而那时,冯荣传家那间破草房倒了,他自己是住在猪圈里。在村里,哪家有困难,谁家有了纠纷,乐于助人的冯荣传都会主动帮助、调解。说起冯老师,乡邻徐先和感叹地说,他一生留德,在乡邻心目中留下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他的奉献精神,许多人一生也学不完”。
春天来了,油菜花黄了,桃花开了。就像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一样,平凡和伟大,似乎距离很远,又似乎没有距离。冯荣传活着的时候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一直到生命的结束,都没有离开那小小的讲台。他用他30多年人生足迹和独特的“谢幕”,告诉人们有时平凡也很伟大。也许,在中国的农村,这样平凡的教师还有无数;也许,以一颗纯粹的心纯粹地生活过,也是一种幸福。
人物简介:
冯荣传,男,汉族,1947年12月出生,生前系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高级教师。2007年11月15日上午,正在教室讲课的冯荣传同志,猝然倒在讲台上,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从教34年来,冯荣传同志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刻苦钻研,勤奋进取,结合乡村实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批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爱校如家,在创建文明校园中身先士卒;关心同志,采用随堂听课、指导写教案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成长。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追授冯荣传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