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纯收入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与对策——以安徽省为例

创建时间:
2021-12-20 15:34:19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28卷第5期
编辑:
杨琼
请用手机观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指标。所谓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农民纯收入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民纯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为政府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从中国知网上可以查阅的文献来看,关于农民纯收入研究的论文达1235篇。陈丽宇、柳成荫(2008)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十五”期间银川市农民纯收入进行关联分析,对“十一五”收入水平进行预测[1]。狄传华等(2009)建立纯收入增长结构的测算方法:相对贡献率(RCR)与增长贡献率(GCR),考察了农民纯收入增长结构的变动[2]。齐振宏、綦校海(2010)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增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3]。方大春(2011)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民纯收入特征进行分析[4]。程燕、潘兴良(2012)通过非参数检验的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实施前后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5]。上述大多数学者只是就全国或区域性的时空范围对农民纯收入进行相关分析,而以安徽省区域性研究农民纯收入情况的论文比较鲜见,只有5篇。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现设有16个地市(原巢湖市已撤销)。2012年拥有农业人口52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总数的77.1%。从2005年到2011年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农民纯收入的数据在逐年增加。2011年安徽省农民纯收入6232.21元,2005年农民纯收入2640.96元,增幅达57.62%。与2001年相比,农民纯收入增长67.59%。但是与2011年全国农民纯收入6977.29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省内各地市的农民纯收入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安徽省农民纯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安徽省全面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关心农民纯收入,关注城乡收入差别,是安徽省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安徽的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聚类分析和变异分析,对安徽农民纯收入进行实证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互为补充,互为应证。得出的结论科学性和可靠性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徽省情,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民纯收入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二、安徽省农民纯收入的聚类分析与变异分析

2005—2011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农民纯收入数据(因原巢湖市于2011年8月已经被撤并,不再单独列出),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农民纯收入数据(单位:元)

城市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肥市 3207.26    3690.10    4485.67    5367.86    6065.00    7117.47    7861.57

淮北市 2665.08    2968.63    3373.74    4096.06    4546.97    5336.95    6313.29

亳州市 2353.06    2568.89    2999.59    3584.51    3976.97    4688.50    5638.38

宿州市 2155.97    2495.35    3072.00    3670.73    4076.34    4765.70    5720.13

蚌埠市 2780.20    3170.62    3616.47    4299.08    4726.80    5564.85    6615.29

阜阳市 2085.16    2348.26    2655.28    3187.00    3520.04    4186.96    5100.49

淮南市 2786.16    3252.16    3697.52    4439.98    4892.85    5746.36    6795.00

滁州市 2801.11    3233.16    3820.99    4543.16    5030.15    5915.44    7017.00

六安市 2254.71    2520.66    3058.20    3646.96    4010.30    4713.63    5643.45

马鞍山市  4511.19    5191.17    6144.87    7237.65    7946.65    9331.45    9504.78

芜湖市 3993.40    4512.31    5208.42    6136.12    6737.66    7834.15    8413.30

宣城市 3157.21    3649.76    4285.01    5103.43    5631.62    6650.95    7844.39

铜陵市 3353.58    3869.20    4614.20    5573.09    6194.41    7266.10    8562.33

池州市 2939.50    3346.94    4011.87    4757.91    4955.36    5827.49    6908.46

安庆市 2610.99    2969.57    3501.62    4132.77    4245.64    4985.26    5899.59

黄山市 3157.82    3708.30    4295.07    5159.87    5703.64    6715.67    7952.44

                                               

数据来源:2005-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

(一)安徽农民纯收入的聚类分析

为了计算的方便,对安徽各地采用相同时期的农民纯收入的历史数据,样本容量均为7。在数据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适合使用聚类分析方法[6]。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clusters)的统计分析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先将相似度很高的两个样本合并一类,然后将合并后的相似度高的样本再合并,反复操作,直到合并一类。为了简化运算,确定相似程度的指标为欧式距离,算法采用离差平方和法。经过运算得出如图1所示的聚类分析树。

 

图1  安徽农民纯收入聚类分析树

根据计算结果,安徽省的农民纯收入分成三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全省16地市聚类分布表

类  别 地市分布

第一类 马鞍山市

第二类 合肥市 宣城市 黄山市 铜陵市 芜湖市

带三类 淮北市 安庆市 阜阳市 蚌埠市 淮南市

滁州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六安市 宿州市

根据图1和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类包括马鞍山市,其农民纯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是由于马鞍山是沿江重要城市,是南京都市圈内城市、皖江产业承接转移带,所以经济发展得较好,农民纯收入相对高。第二类包括合肥市、宣城市、黄山市、铜陵市、芜湖市。铜陵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是沿江城市。芜湖市也是重要的沿江城市之一,水运条件优越。黄山市和宣城市是皖南重要的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土特名优农产品资源。因而这些地区的农民纯收入水平相当。合肥市虽然作为安徽省会城市,但由于合肥所辖地区包括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等农业县城。所以合肥的农民纯收入水平也在第二类。第三类包括除了第一类、第二类外的10个地区。这些地区除池州市外,大都是皖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或农业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范围。第三类的区域,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农业规模化、专业化还有待于拓展,城镇化进程还应该加速推动。增加第三类区域的农民纯收入,赶超第一类、第二类区域,还是很有潜力的。

(二)安徽农民纯收入变异分析

变异指标,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的综合指标。变异指标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基本依据,是反映社会生产的稳定性和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指标[7]。本文采用变异指标来测定安徽省农民纯收入的差异程度,分析安徽省各地市农民纯收入的均衡性。现根据2011年安徽省各地农民纯收入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变异绝对额、极差和变异系数,并作出说明和分析。

1、变异绝对额分析

根据表3的第(2)栏的数据计算出:安徽2011年农民纯收入平均值 为6986.87元。

表3 安徽省各地市2011年农民纯收入变异分析表

地区   农民纯收入

 

 

(1)    (2) (3) (4)

合肥市 7861.57    874.70 874.70

淮北市 6313.29    -670.58    670.58

亳州市 5638.38    -1348.49   1348.49

宿州市 5720.13    -1166.74   1166.74

蚌埠市 6615.29    -371.58    371.58

阜阳市 5100.49    -1885.38   1885.38

淮南市 6795.00    -291.87    291.87

滁州市 7017.00    30.13  30.13

六安市 5643.45    -1243.42   1243.42

马鞍山市  9504.78    2517.89    2517.89

芜湖市 8413.30    1526.43    1526.43

宣城市 7844.39    858.52 858.52

铜陵市 8562.33    1575.46    1575.46

池州市 6908.46    -78.41 78.41

安庆市 5899.59    -1087.28   1087.28

黄山市 7952.44    965.27 965.27

注:表2中第2栏数据来源于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

通过表2数字分析得出:全省16各地市农民纯收入平均值为6986.87元。高于平均值的只有7个地市,其中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黄山市、合肥市、滁州市高于平均值分别为:2517.89元,1526.43元,858.52元,1575.46元,965.27元,874.70元,30.13元。马鞍山市农民纯收入最高,位居全省首位。而低于平均值的有9个地市,其中阜阳市与均值相差高达为1885.38元,阜阳市的农民纯收入为全省最低,排名最后。亳州市、六安市、宿州市、安庆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市分别位于全省排名倒数1至8名。滁州市和池州市的农民纯收入与全省均值基本持平。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仅比全省均值高出874.70元。由此看出,各地农民纯收入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

2、极差分析

极差亦称全距,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数据的变动幅度。在未分组数列中,极差的计算公式为:极差=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根据表3第(2)栏数据计算出极差为:9504.78—5100.49=4404.29元。即马鞍山市农民纯收入最高为9504.78元,阜阳市农民纯收入最低仅为5100.49元,马鞍山市比阜阳市高出4404.29元。高出值比阜阳市农民纯收入仅仅相差896.20元。这充分说明安徽省农民纯收入不均衡,相差很大。

3、变异系数进行分析

变异系数,亦称离散系数。它是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之比,用以反映标志变异相对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Vσ表示样本变异系数, 表示标准差, 表示样本均值。 值越大,表明变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说明变异程度越小。依据表1,可以计算出安徽省2005—2011年度的变异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2005-2011年农民纯收入变异系数表

年份   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改量

2005年    2925.78    669.041    0.2287 —

2006年    3343.44    762.500    0.2281 -0.0006

2007年    3927.53    902.838    0.22992    0.0018

2008年    4683.51    1055.932   0.2255 -0.0044

2009年    5141.28    1176.736   0.2289 0.0034

2010年    6040.43    1370.389   0.2269 -0.0020

2011年    6986.87    1262.102   0.1806 -0.0463

根据表3中2005-2011年的变异系数,绘制出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图2  安徽省农民纯收入变异系数折线图

从表4、图2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5-2011年的变异系数从2005到2006年为下降阶段,2007年出现微增长,增加幅度仅为0.0018。2008年开始下降,降幅为0.0044。2009年又出现正增长,幅度为0.0034。2011、2012年开始连续下降。2012年的最大降幅达到0.0463。从变异系数整个走势来看,安徽省各地区的农民纯收入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由于中央不断调整三农政策,尤其是促进农民增收措施得以实现。各地市农民纯收入在不断上升,增幅在不断加大。安徽省各地市也在围绕中央关于落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支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安徽各类的经济圈在形成:皖北地区加入中原经济圈,皖中地区加入合肥市经济圈,沿江地区加入产业转移承接带。皖南地区也加大特色开发。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安徽在地区政策上注重协调兼顾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主要结论和原因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对安徽省农民纯收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安徽省各地市农民纯收入存在差距,并且差距较大。说明农民纯收入水平发展不均衡,差距客观存在,不容忽视。(2)可喜的的是差距虽然存在,但在不断缩小。农民纯收入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原因主要有:(1)安徽省各地农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2)安徽各地面临的发展机遇不同。(3)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等。(4)各地城镇化水平不一致。

三、关于提高安徽省各地农民纯收入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研究农民纯收入的历史数据,找到农民纯收入的变化的特征

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农民纯收入的历史数据,透过数据现象,找到本质特征。深入研究各地农村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纯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调研、获取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安徽为研究原点,研究安徽农民纯收入变动特征、差异现状及增长的制约因素。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进而提出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方法可采用数量经济学原理,可使用差异分析、聚类分析、模糊关联度分析、曲线包络分析方法等。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要对农民纯收入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科技投入的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切实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三农”领域中的作用。让科技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行科技种田,把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科技致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展农业产业功能,培育农民增收新领域。特别是要巩固完善强农、惠农和富农政策,用政策拉动农民增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立足农村实际,保障农民收入增加[8]。

(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安徽省城镇化推进的进程,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农业发展目标。在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上要解放思想,立足各地实情。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富余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实现目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可以实行规模化经营,改进土地种植方式,把零星孤立分散的土地集约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创造智慧增收

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在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影响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安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国民经济实力强大,也是农业大省。因此,加大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切实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和教学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免费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加强中等农业技术教育,实行农村生源免费教育和奖励措施。加大农业技术学校招生对农村倾斜,同时要加大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农民致富。吸引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从事农业劳动和创业。注重加大对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机制和体制。

(五)积极推动安徽地市加入相应的经济圈,加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推进安徽各地市融入相应的经济圈,以此带动农业发展,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力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纯收入。合肥市(含县级巢湖市)、桐城市(县级市)、六安市、淮南市已经形成合肥经济圈,马鞍山市已加入南京的都市圈,皖北部分地区已经加入中原经济合作区域,皖江城市已经加入产业转移承接带。还准备把其他区域融合到新的发展功能区。以上措施都非常有利于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安徽省也对部分地区做出扶持农业政策,特别是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给予优惠政策。这将大幅度提高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必将增加。实现全省农民纯收入均衡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推进“美好乡村”和“美丽安徽”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丽宇、柳成荫,灰色系统理论在分析预测银川市农民的纯收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63-68.

[2]狄传华,中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结构分析[J].经济师,2009,(3):8-9.

[3]齐振宏、綦校海,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对农民纯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0,(6):86-91.

[4]方大春,中国省域农民纯收入特征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6):1-7.

[5]程燕、潘兴良,西部大开发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分析——基于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模型[J] ,农业技术经济,2012,(5):97-103.

[6]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 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李朝鲜,社会统计学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安徽蒙城县统计局,蒙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2009.

 

作者简介:汪晓梦,男,安徽合肥人,中共合肥市委党校现代科技与文化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