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很给力 幸福来敲门

创建时间:
2021-12-20 11:17:37
来源:
合肥日报
编辑:
杨琼
请用手机观看

幸福,是一个无比温暖的字眼,它源于公众的评判和口碑,更源于市民的切身感受。今日起,本报推出“幸福合肥”系列报道,解读合肥的“幸福密码”,讲述一座幸福之城的故事。

 

“幸福”,是那一盏盏明亮的路灯——

 

“以前到晚上,群众基本上都在家关门看电视。现在大不一样了,吃完晚饭大家都在马路上聊天,许多人还锻炼身体。”庐江县盛桥镇洪庄村村民张宗顺说,自从路灯安装后,村里晚上热闹了很多。

 

洪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农村亮化工程是去年的民生工程,他们村安装了20盏路灯,全部是新型太阳能路灯。“路灯不仅照亮了村庄,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习惯,丰富着农村的文化生活。”

 

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实施,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带来了实惠。庐江县冶父山社区张晓林一家5口人,老夫妻俩加上儿子、儿媳和孙子,本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但由于儿子患上白血病,让这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政府为我们办了低保,我们在拿到低保救助金的同时,看病报销的比例提高很多,基本上可以报销70%。”张晓林告诉记者,政府的帮助,让他们一家感到很温暖。

 

“幸福”,是那一个个温暖的数字——

 

自2007年以来,全市连续实施了12项、28项、36项、33项、33项、40项民生工程,内容涵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先后完成大小建设点任务近3.3万个。

 

仅2012年,全市实施省市民生工程项目40项,各级财力投入超过75亿元,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1.5倍。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5.5%。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3万个,动态消除了城市“零就业”家庭。

 

注重民生工程的数量,也要注重质量。自2010年开始,我市进行了大规模民生工程“回头看”活动。2012年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全市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与知晓度再创新高,双双达到93%以上。

 

市民生办负责人说,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目前我市社会保障待遇全面提标。全市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居民养老保障五个城乡全覆盖。

 

“幸福”,是那一种种真心的期盼——

 

群众心里在期盼什么,民生工程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今年,我市首次实行民生工程社会征集活动,让群众更加主动参与到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

 

经过广泛征集意见,2013年我市拟实施市级民生工程14项,内容涵盖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服务、食品安全等六个方面。其中,新增9项,继续实施4项,调整充实1项,整合退出2项。初步测算总投入资金2.33亿元,比2012年增加投入1.33亿元。

 

今年新增9项民生工程,分别为惠民“菜篮子”工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五保对象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省级职工书屋标准化建设、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儿童先天性疾病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