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响起,张世珍走进厨房,“啪”地一下打开厨房灯。
每晚7点至7点半之间,让厨房灯亮起,是这位79岁独居老人与肥西县上派镇青年社区志愿者的共同约定。
点一盏灯,一份安全守候
为什么要把厨房灯点亮?故事还要从五年前说起。
2020年的一天,社区志愿者来到张世珍家里,在厨房玻璃贴上一枚窗花。志愿者告诉张老太,每晚7点钟,把厨房灯打开。
青年社区位于上派镇核心地段,老小区众多,像张世珍这样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关注健康状况的独居老人,有近20人。“一老一小一直都是民生工作的重点。”青年社区党委书记谷素娟介绍,早在2020年,社区就广泛开展“我是点灯人”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红色小管家根据网格片区,摸排需要关注的独居老人,征得老人同意后,给老人家中朝外的窗户贴上带有灯泡图案的窗花,老人只需在晚上特定时间打开,志愿者看到灯亮了,心也就定了。
窗户上贴着的窗花,是张世珍与志愿者的“窗帘之约”。人民网 胡雨松摄
张世珍回忆,自己偶尔也会忘记开灯,但不出意外,每次都有志愿者上门,闲聊一会,问问最近身体情况。久而久之,张世珍才意识到,原来每天晚上7点前后,都有志愿者站在楼下,看到厨房灯亮起,才会放心离去,“社区伢们(孩子)在用这种不打扰的方式,时刻关注我!”张世珍笑着说。
今年以来,上派镇各村(社区)和居民之间正在开展一场“互不打扰又互相关注”的“窗帘之约”。
“今年合肥市推广‘窗帘之约’行动后,青年社区在‘我是点灯人’行动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更细致的工作。”谷素娟介绍,社区联合县供电公司通过用电数据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线路老化、分析独居老人家庭异常耗电等潜在风险,实现“数据预警+人工核查”双重保障,“点灯人”志愿者也会定期收集服务对象生活需求,形成“安全守护+生活帮扶”一体化服务链条。
而在上派镇新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红色小管家”、党员志愿者等组成银龄、红心两支志愿服务队,每日清晨定时开展“敲门打招呼”行动,分早晚两支队伍对8户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关怀,细致询问生活需求,主动提供代缴水电费、采买生活用品等贴心服务。同时,为每户对象户发放“连心卡”,卡上标注社区服务热线及志愿者联系方式,实现“一键呼叫”,确保居民需求第一时间响应。“通过早晚问候和‘连心卡’,居民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随时联系到社区。”社区负责人倪良凡说。
一声问候,一份关注牵挂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生活轨迹要更为分散。在上派镇佛寺村,也有着为独居老人量身定制的“窗帘之约”。
程运保今年70岁,独居在佛寺村。“窗帘之约”启动前,他就已是佛寺村“两委”的重点关注对象。今年上半年,佛寺村党总支副书记程胜日常上门走访时,发现程运保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立刻联系村医务室医生上门治疗,发现是老毛病高血压又犯了,最后将老人紧急送往医院。
“老人都有习惯,总觉得小毛病都不用去医院,挨一挨就好了。”程胜介绍,在佛寺村独居老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他们居住分散,一旦在家里发生身体不适,也很难向外求助。
今年以来,结合“窗帘之约”工作,佛寺村组织村干部、巡逻队员以及邻里志愿者组成帮扶队伍,定期上门,为帮扶对象提供一系列生活上的贴心服务,小到代缴水电费、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大到送医求药,独居老人都可以向帮扶队伍进行求助。
“村里老人家闲不住,还要去田里伺候庄稼,不喜欢带手机,有时候服务队上门了也找不到人。”程胜表示,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独居老人生活轨迹和健康状态,佛寺村为重点照顾对象制作了联系卡,配合着志愿服务队每日入户走访问候,确保独居老人早晨、晚上都有人关注。不仅如此,佛寺村还通过给独居老人安装烟雾报警器等设备,为独居老人织起安全防护网。
不仅是佛寺村,在上派镇,不同行政村都根据村情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窗帘之约”:三岗村为18名服务对象制作写有村委会、卫生站联系电话的“连心卡”,组织志愿者“一天一敲门”确保老人安全;彭圩村志愿者与老人约定,每天早上8点拉开窗帘,傍晚6点拉上窗帘,若窗帘未按时开合,志愿者会在半小时内上门查看情况等。
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肥西县上派镇通过“窗帘之约”,为以独居老人为代表的重点人群提供守护与服务。“各村、社区通过建立一支队伍,擦亮一个品牌,立足邻里群体具体需求,为重点人群解决后顾之忧,有效保障社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安全,带去更多温暖和力量。”上派镇党委委员吴平如是说。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